导 语
21岁男性,既往体健,经常熬夜上网,1个月来左下肢间断肿胀、疼痛,在发病前一天晚上曾通宵上网。第二日突发胸闷、胸痛2小时伴晕厥3次,心电图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。
病历
男性,21岁,职工
主诉:胸闷、胸痛2小时,晕厥3次。
现病史:患者2小时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胸闷、胸痛,同时伴有头晕、心悸、出汗,持续约10余秒突然于端坐位意识丧失,30秒后意识自行恢复,无肢体抽搐、口吐泡沫、双眼上吊等。在其后的10分钟内患者再次晕厥2次,性质同前。
既往史:患者既往体健,否认药物过敏史,常熬夜,1个月来左下肢间断肿胀、疼痛,在120送至急诊途中行心电图检查提示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。
体格检查:
P:135次/分,R:30次/分,其余未见异常。
主治医生
晕厥常见原因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、直立性低血压、心源性晕厥等。该患者为年轻男性,结合其意识丧失的诱因、性质、伴随症状、既往病史及查体结果,首先考虑心源性因素导致晕厥的可能大。
患者近期有长时间静坐史,1个月来左下肢有间断肿胀、疼痛,应注意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。
肺栓塞常来源于下肢静脉血栓脱落,脱落的血栓可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,引起脑供血不足,出现晕厥症状。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合并右束支传导阻滞,也符合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。
从胸痛程度、血压情况可初步排除主动脉夹层的诊断。
辅助检查
血气分析:pH 7.349,PaCO2 30.7mmHg,PaO2 80.5mmHg(鼻导管吸氧5 L/min)。
心电图:Ⅲ、aVF及V1~V3导联T波倒置,但右束支传导阻滞消失。
D-dimer:3526ng/ml。
胸部增强CT:左、右肺动脉主干栓塞。
主治医生
根据患者生活史可判断患者患肺栓塞的风险较高。患者心电图有右心负荷增加的表现,血气提示低氧血症,结合胸部增强CT结果,可以明确诊断为左、右肺动脉主干栓塞。
治疗
1、患者静卧、吸氧,并予以心电监测。
2、予以rt-PA 70mg静脉溶栓治疗。
3、溶栓后予肝素抗凝治疗,并常规予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,在抗凝过程中监测患者凝血功能以调整药物剂量。
病情变化——患者自觉症状好转
溶栓半小时后患者心率明显下降,自觉症状好转。溶栓后V1~V3导联T波均较溶栓前加深,呈“冠状T波”样改变,并伴QT间期延长,以V1~V2明显。T波深度在溶栓后第三天达到最高峰,QT间期高达0.64s,随后T波变浅,QT间期缩短。
患者溶栓后心率即有明显下降,曾出现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,在溶栓后第5天心率最慢降至45次/分,后渐恢复正常。
经过住院治疗5日后,复查胸部增强CT均示栓塞好转,血气值恢复正常。
主治医生
关于肺栓塞患者溶栓后胸前T波倒置加深,目前普遍认为这是溶栓有效的标志之一,但其发生机制尚无明确解释。
一般观点认为急性肺栓塞时,在右心室冠状动脉灌注压降至一定程度后,心肌血流分配发生变化,右心室心肌血流量随着肺动脉压的升高而增加。
溶栓有效后,肺动脉压力下降,冠状动脉血流增加的机制减弱或消失,导致右心室心肌供血减少,尤其是心内膜下心肌供血减少显著,因此出现了V1~V4导联T波倒置加深。
最终诊断
左、右肺动脉主干栓塞
总 结
肺栓塞发病凶险,病死率高,但因其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和非特异性,目前临床漏诊率、误诊率仍很高。
此病例是根据心电图结果成功确诊的一个典型病例,在急诊科心电图是临床医生常用的一项检查,对于很多临床危急情况有一定提示作用,如急性冠脉综合征、心律失常、心包炎、肺栓塞等。因此对于危重或有胸闷、胸痛表现的患者,心电图应作为常规检查项目。
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有其特征性,常见的表现包括窦性心动过速,SⅠ、QIII、TⅢ,右束支传导阻滞,胸前导联T波倒置,顺钟向转位等。
其次,下肢静脉血栓脱落是导致肺栓塞最常见的原因,因此对于临床症状疑似肺栓塞的患者,重点询问有无下肢静脉血栓的可能,往往对肺栓塞的诊断能够起到提示作用。
作者:老生常谈
编辑:曲奇
华医网编辑整理,转载请注明